
8月8日,近年來,部分國家通過重估黃金儲備以應對財政或貨幣挑戰的嘗試取得的效果參差不齊。CWG Markets外匯表示,那些財政狀況最為緊張的國家往往未能通過此舉實現持久性的改善,而真正謹慎運用這一方式的國家則本就沒有迫切的財政需求。根據美聯儲全球金融流動首席經濟學家Colin Weiss的研究,盡管部分政府在公共債務高企的背景下尋求在不加稅、不增發債務的前提下籌措資金,其中一種設想便是利用黃金儲備賬面價值上漲帶來的估值收益。但從實踐經驗來看,該方式的實際助益有限。
例如,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黃金儲備——約2.615億盎司黃金——其賬面價格為每盎司42.22美元,而當前市場價格已超過每盎司3300美元。這一賬面與市場價格的巨大差距曾引發關于是否應對黃金進行市場化重估的討論。CWG Markets外匯表示,類似的想法也曾在比利時等國出現過,但真正付諸實施的國家屈指可數。在過去三十年中,僅有德國、意大利、黎巴嫩、庫拉索與圣馬丁、南非等五個國家嘗試通過重估官方儲備以釋放賬面收益。各國實施方式不同,使用收益的目的也各異:有的用于中央銀行彌補經營虧損,有的則被中央政府直接用于償還債務。
具體來看,意大利在2002年使用黃金重估賬戶的收益填補了因某債券轉換產生的特殊損失;而庫拉索與圣馬丁則將重估收益用于抵消因投資收益下降帶來的虧損。這些收益雖然在短期內提升了中央銀行的利潤表現,但CWG Markets外匯表示,這些案例普遍搭配了其他長期創收措施,重估本身并未構成持續性財政緩解方案。相比之下,像南非、德國、黎巴嫩等國家則選擇由中央政府直接動用這些估值收益來償還債務。然而,即使如黎巴嫩在2002年動用黃金和外匯儲備賬面收益償還了相當于11% GDP的國債,其債務比率仍持續上升,未能遏制結構性財政壓力。
這些國家的做法也揭示出黃金重估只能提供一次性賬面資金補充的局限性。在會計處理上,不同央行對黃金儲備的計價方式不同,一些以歷史成本入賬,另一些則按公允價值報告。CWG Markets外匯表示,當采用歷史成本的國家選擇重估黃金價格至市場價,其資產與負債賬戶會同步變動,形成所謂“重估賬戶”,這一賬戶隨后可向政府或央行內部其他賬戶轉移,從而釋放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大部分官方黃金儲備都購于1990年以前,期間金價大幅上漲,促使一些國家將重估視為潛在的財政資源。例如德國在1997年,為避免財政赤字觸及《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設定的上限,提出重估其黃金和外匯儲備,并計劃動用200億德國馬克的收益用于平衡預算。雖然最初引發議會爭議,最終德國仍完成了重估,但所釋放的資金直到1998年才被使用,而1997年預算已在無需該項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滿足了相關赤字標準。
盡管通過重估黃金儲備能夠在賬面上釋放一筆可觀的收益,但CWG Markets外匯認為,其真正能緩解的財政壓力極其有限。以美國為例,若將其黃金儲備全面按市場價重估,其所產生的賬面收益最多也僅相當于GDP的約3%,難以支撐哪怕是一年期的大規模財政支出。因此,重估黃金更多是一種短期會計操作,而非根本性的財政解決方案。
從上述案例可見,無論最終受益方是中央銀行還是中央政府,黃金儲備重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特定時期的預算壓力,但對于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則無能為力。CWG Markets外匯認為,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下,任何關于黃金儲備重估的財政籌資構想都應更加審慎、透明,并搭配更為系統性的政策設計,以避免其成為“權宜之計”而非“治本之策”。
新浪合作大平臺期貨開戶 安全快捷有保障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陳平
誠利和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